外出旅游可以緩解壓力,但經濟形勢不好的話,人們還會出門旅游嗎?過去主流研究的答案是,旅游產品是非生活必須品,其特點是需求的收入彈性大,即收入的縮減會帶來更大幅度的旅游需求的減少??紤]到旅游確實有益于身心健康,人們會將其視為一種生活必需品嗎?Fred Bronner和Robert de Hoog兩位學者從個體消費者視角,而非宏觀經濟數據之間的關系,嘗試回答這一問題。
旅游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可以用比較的方式得知,因而作者首先歸納出能夠占據家庭開支一席之地、且短期內花費可以調整的13類消費品,之后依據必要性 (essential) 水平高低和可見性 (visibility) 水平高低將其分別歸入某一象限。其中,按照不同的假期特點,旅游產品被細分為夏季長假游 (the Main summer holiday)、短途旅游(英文:Short in-between trips,例如:周末游)和一日游 (Day trips away from home),并將這些旅游產品歸入了不同的象限。通過研究設計,對經濟低迷時的旅游產品相對需求 (relative demand) 進行了分析。
研究設計中的受訪者來自于荷蘭連續假日調查 (Continu Vakantie Onderzoek) 中2013年的統計對象,使用網上填答問卷形式,收集到有效問卷5454份。在2008年到2013年荷蘭經濟發展呈W型變化的背景下,作者通過比較分析、因子分析和回歸分析,發現經濟低迷對個體旅游需求的影響十分有限。換言之,如果收入降低,人們最先愿意削減的開支,可不是旅游花費哦。
旅游需求具有抗經濟危機特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們的損失規避意愿,以及將旅游視為幸福感的重要來源,總的來說,出于對生活質量的追求,長途旅游可以被視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。這一與早期研究結論近乎相反的研究發現,展示出旅游在社會生活中角色的改變,也指引我們深入思考:旅游需求特性在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加或減少時,會否出現重大差異。柚子的腦洞很大,嗯,經濟危機來了,生活壓力好大,趕緊吃個壓力緩釋片吧。